返回 首页 实拍视频 搜索 菜单

自主品牌又一重磅炸弹 上汽荣威i6视频抢鲜看!

车主之家 刘焕源 2016-11-19 11:40

   

   车主之家 新车实拍】以下是新车的官方详细介绍:十年一剑,匠心独运,从荣威360获得德国红点“中国好设计奖”,到荣威Vision-R概念车荣膺日本权威设计大奖“2015中国最佳概念车”,再到荣威RX5颜值收获的大波点赞,荣威产品的造型设计受到了行业和市场的一致认可,更推动中国原创汽车设计迈入新阶段。那么,荣威“新十年”的启程之作荣威i6又将带来哪些惊喜?近日,我们前往中国最佳概念车的诞生地——上汽设计中心,解锁其量产车型荣威i6的设计哲学。

   从“律动设计”理念到量产落地,需要多久?

   “荣威i6是一次从理念到概念到量产的完整演绎,将开启荣威品牌全新的产品序列,也将成为荣威下一个十年的灵魂车。”上汽设计部总监邵景峰由上汽设计团队“从追求精准到精妙”的转变谈起,阐述了荣威i6所传递的更富人性化的律动设计理念。

   十年磨一剑,荣威全新一代律动设计理念经由上汽设计团队多年围绕“品位科技·知你知行”的品牌理念探寻与总结而来,成为荣威新一代产品的基因。它不仅遵循现代设计准则和国际汽车设计的流行趋势,更融入东方元素和中国式审美,实现高品质感与科技感。荣威Vision-R概念车便是律动设计理念的首次完整呈现,而荣威i6则是上汽对其反复优化后的量产落地之作,完整演绎荣威设计在时代变革下的新思考,向荣威品牌十周年献礼。

   “针对市场与用户需求,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设计想法。”荣威i6基于上汽新一代MIP互联网架构开发,以锋锐挺拔的线条、饱满的型面,精妙诠释“优雅宽体比例”的深刻内涵,将以创新思维为用户提供智能出行“时代之选”。

   0.25超低风阻系数,究竟如何成就?

   一直以来,超低风阻系数仅存在于专业赛车与部分豪华车上,并且是以高成本研发投入与更昂贵材料来实现的。而荣威i6采用前沿科技与精妙设计,风阻系数仅0.25,全球领先,展现出上汽比肩豪华汽车品牌的设计实力与精湛造车工艺。荣威i6沿用了Vision-R概念车的低风阻前沿科技,并联合上汽工程师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调整,精心打磨造型上的每一处细节,实现0.25同级别最优风阻表现。

   除了足以媲美豪华车型的顶级风阻科技,荣威i6的设计理念同样与Vision-R概念车一脉相承,传递出独特的时代美感和科技感。它采用黄金分割的整体比例布局,传递出“鲸头燕尾”的特点。宽大奢适的横向空间,营造出更富张力的视觉感受。

   车头下压形成蓄势待发的姿态,而弧形车头设计则显得圆润、富有人性化。车侧设计简约,高腰线360°贯穿车身,线条洗练流畅、形面明快,光影流动,一气呵成。车尾内切,极具动感,视觉上使整车的重心有一种向后的拉拽感。整体设计层次丰富,光影流动之中,和谐有序的元素尽显人性之美。

   同级最大乘坐空间,豪华享受感Max!

   为了满足宽适豪华的家庭用车需求,荣威i6基于“一切从用户出发”的理念,以准B级的内部空间尺寸,打造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座驾。荣威i6宽1835mm,是同级别最宽车身。此外,荣威i6还拥有同级最大后排座舱、超大储物空间,营造出宽大奢适的横向空间,为用户带来豪华舒适的乘坐感。

   作为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的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轿车,荣威i6采用最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黄金内饰布局,呈现“横向舒展”的特点,每一处细节均展现出上汽设计团队的人性化考量。荣威i6以10.4英寸超大中控屏为视觉中心,匹配以同级别车中最大面积的软材质包覆,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对更高科技感与品质感的需求。此外,荣威i6还将搭载最新一代智能互联系统,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

   

   上汽设计部总监邵景峰表示,“荣威品牌灵魂车型荣威i6承载着一代上汽人的梦想,代表着上汽未来的智能宣言,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未来上汽还将推出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爆款车型。”作为荣威品牌下一个十年的首发作品,荣威i6在“设计品质”与“用户体验”这两个层面上已具备强劲实力,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汽车设计与中国品牌迈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微信号:chezhuzhijia

   热辣点评 新鲜车讯 用车解惑

   扫码或搜索微信号即可实时获取

   车主之家 用心为车主办实事

   相关推荐阅读:2016广州车展:这6辆SUV一定会火!http://news.16888.com/a/2016/1118/7125320.html四五十万豪车后排哪款能把盒饭吃出大餐的感觉http://news.16888.com/a/2016/1119/7125480.html

   

网友评论

登录中... 发表

最新评论

  • 数据加载中...

热门推荐

我来说两句...
评论
登录中...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