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试驾评测 搜索 菜单

专为中国打造 新A4L更长的车身更多的热情

名车志 邱彪 2011-09-27 17:33

   新车型一代接着一代更迭推出,尺码也变得越来越大。擅长玩 “加长游戏”的奥迪更是在国内推出了A4车型的替代者——A4L,或者你在习惯上还是更加认同A4这个名字。我无法告诉你它开起来和目前欧洲市场的A4车型有多大区别,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不仅是有史以来尺码最大的奥迪A4,同时也是我们所认识的最为出色的奥迪A4。

专为中国打造 新A4L更长的车身更多的热情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和尺寸有关的话题。至于推出基于原型车的加长版本,奥迪和它的母公司显然更有发言权。他们最早在中国市场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奥迪A6与帕萨特B5车型的实例说明,这种先入为主的举动不但迎合了大多数中国用户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大获成功。

   相信多数接触过前款A4车型的人都会将后排座椅空间当作它的一大不足。作为一款以驾驶者为主导的车型,老A4的前排乘客得到了绝对的宠爱,他们享有一切“特权”,但置身后排座椅却颇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

   我们知道欧洲版本的新款奥迪A4比上一代车型长了117毫米,而专为中国用户打造的A4L车型则比它的原型车还要长出60毫米,这只是车身长度的一些变化。2869毫米的轴距比上一代车型增加了221毫米,即便与更高级别的A6L相比也只是略短一些而已。这已经完全超越了大众体系中关于B级车的定义,达到了D级车的等级。作用在后排乘客腿部空间上,则有61毫米的改进。如果说的形象一点,我可以在后排座椅上很舒服地翘起二郎腿,并且不必担心膝盖会碰到前排座椅的靠背。它不但可以照顾到周末出行的家人,同时也能够满足车主们在商务方面的一些需要。

重量配比更加平衡弯道更出色 加速性能略微下降

   新A4L并非只是简单的拉长轴距,相比上一代车型,它的前轴位置向前移动了154毫米, 同时车身的重心进一步下降。这一改进为A4L带来了更加完美的前后轴荷比例,2.0TFSI前驱车型的前后轴荷为51:49,而3.2FSI quattro车型则达到了完美的50:50。对于深谙此道的宝马而言,奥迪正在制造一个不小的麻烦。而重量配比的平衡,也为新车型在动态效果方面的改进提供了保证。

   我很想清楚地告诉你这些变化为新车型的操控性能带来的改变,但在我们的专业测试报告出炉之前,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出于安全考虑,我们被明确告知,整个试车环节当中,头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在价值与冒险之间,从来都是双逆向的一种关系。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新A4L与老款A4相比,偏向于转向不足的特性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两个版本的车型在弯道中的“推头”都被最大程度地弱化,车尾的随动性得以大幅度地提升。如果你够快,2.0TFSI车型在弯道中甚至还会有一些“甩尾”,但由于前驱车的特性,它更加趋向3.2FSI quattro版本的中性表现——在山路上比老款A4更快了。

   如果只是比较直线加速性能,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失望。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因为新款A4L的2.0TFSI车型车身重量增加了125公斤,考虑到二者之间在动力输出方面的差异,它的0至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要慢0.9秒,最高时速也降低了5公里/小时,但这些微小的变化对于新车型的整体表现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决定本质的并非单纯的某一项性能。通过对比参数,我们能够发现新车型搭载的2.0TFSI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从原来的200马力降低至 180马力,但它的爆发点来得更早。而最大扭矩方面则有40牛·米的提升,在扭矩输出曲线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至于AVS“奥迪气门升程系统”的加入,除了改善动力输出特性之外,也正是出于让这台全新的2.0TFSI发动机具有更好的排放控制水平和燃油经济性的考虑。此外,新发动机用齿形静音链条取代了传统的正时皮带,想到不必每6万或8万公里左右更换正时皮带,这台发动机还真是能够让人省不少心。

   至于那台V6 3.2FSI发动机倒让人感到有些疑惑。虽然车身重量的增加同样对它的加速性能产生了微小的影响,但我丝毫不怀疑它的强大动力。由于前段时间实施的“大排量消费税”新政策,3.2升的排气量刚好被卡在门槛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置成本,而奥迪并不缺少相近的V6发动机。至少在我看来,新款A6L 车型所搭载的3.0TFSI发动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平顺性方面,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大。除了避开消费税的问题之外,它还能够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我甚至觉得它更加适合被称作“钢炮”的A4系列车型。

动态转向系统反应灵敏 制动与悬架系统均有提升

   在变速箱方面,似乎同样是2.0TFSI车型所带来的变化更大一些,它所搭载的Multitronic无级/手动一体式变速箱可以模拟8速手动换档模式,并且与3.2FSI quattro车型的6速tiptronic手动/自动一体式变速箱一样,可以使用方向盘上的拨片进行手动换档操作。不过3.2FSI quattro车型提供了更加好玩的一项功能,而你要做的也只是将变速杆后面的“奥迪驾驶选择系统”的按钮切换到动态模式,初时你会认为这项功能突然改变了油门开度或发动机供油量,但实际上它只是通过控制档位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tiptronic变速箱会立即跳低一个档位,给人带来更为迅猛的加速感。

   “奥迪驾驶选择系统”不但能够延迟变速箱的换档时机,同时还能够改变主动转向系统的工作特性。你会觉得它的方向盘回馈力度突然加重,除了路感更加清晰之外,这时的A4L在高速状态下也变得更为沉稳。反之,如果切换到舒适模式,你可以获得更大的转向动力辅助,方向盘的回馈力度也变得异常轻柔,女性车主会对此大加赞赏。若只是在自动模式下,转向动力辅助会根据车速情况自行调节。虽然2.0TFSI车型并未提供这套好玩的装置,但由于新A4L的转向机位置更加靠近转向横拉杆,因此新车型的转向精度进一步提升,它的路面信息反馈也同样更加清晰和直接。而在低速状态下,方向盘从左至右的回转圈数仅为2圈。

   事实上,A4L的这套主动转向系统被称作“奥迪动态转向系统”,它可以和8.1版本的博世ESP电子稳定程序紧密配合并提供适时、适度的主动转向介入。这种主动介入会在车辆接近行驶极限、不同摩擦系数路面或低摩擦系数路面制动时发挥作用,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动选择最佳转向辅助力、纠正力和转向比,使轮胎一直保持足够安全的抓地力。按照奥迪的说法,其反应速度甚至要比富有经验的职业车手更为迅速。

   新车型的制动系统和悬架系统同样得到了提升,我不确定它的制动距离是否有进一步的缩短,但感觉上,它在制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点头”趋势大有改善。这或许和轴距的加长有一定的联系,不过新增加的制动盘刮水功能的确能够提高车辆在雨天或者湿滑路面上的制动效果。而轻质铝材的悬架部件可以有效降低簧下重量,对于操控性能的进步也有一定的帮助。

后方视线不佳问题得到改善 不遗余力营造车内豪华氛围

   或许是为了弥补老款A4车型后方视野不佳的弱点,新A4L从奥迪A6L上移植来了“奥迪侧向辅助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车速超过6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自行启动,如果车速低于这一标准则需要通过驾驶员一侧A柱下方的按钮进行操作。除了启动该系统之外,让它正常工作的另一个要素是必须开启目的车道一侧的转向灯。如果你有一身“恶习”,比如并线超车不开转向灯或者不看后视镜,那么这套可以消除视线盲区的装置也不过是一个时髦的高科技摆设。而事实上,后方视线不佳的诟病已经在新A4L上得到了解决。

   在营造车内的豪华氛围方面,A4L同样不遗余力。不过就算没有方向盘上的“四环”标识,你还是能够一眼认出这种典型的奥迪风格。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奥迪专门为中国用户重新设计了A4L,一些人机工程学的细节多少可以说明问题。比如“奥迪驾驶选择系统”的控制按键和ESP电子稳定程序的开关位置与MMI系统的控制按键的互换;比上一代A4车型更为舒适的座椅等等。至于那套近乎奢侈的Bang & Olufsen 10声道音响系统,即便是A6L的车主可能也会对此垂涎欲滴吧,如果用这套顶级丹麦音响听维瓦尔第的《四季》一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只是在内饰色彩搭配的选择上可能有些欠缺,奥迪提供的可选方案还是无法满足一些年轻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目前的几种可选方案中,我更倾向于明快的黄色实木装饰条与灰色调的搭配,而我们的首席摄影师则更喜欢深色调的组合。

   最后我得说单单凭借漂亮的车灯,新A4L就足以迷倒我了。当然,我并不认同奥迪以及大众品牌同化车型面孔的做法。远远看上去,它们之间的差异少的可怜,至少在正面分清奥迪A4L与A5车型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不过奥迪还是把一个惊喜带到了我们面前,如果说过去的奥迪追求流畅的线条构成丰润体形以示沉稳老练,那么现在的A4L正在用犀利明快的手法代言年轻的热情。它确实很有诱惑力,你觉得呢?

相关链接

   名车志观点 | 隋立平

   在德系三强的中级车之间做一个选择,这个问题放在以前很容易解决。但是现在我会有一些犹豫,原因很简单,新奥迪A4L太出色了。至少对我而言,一个传统的观念正在被颠覆,请原谅我的“喜新厌旧”。奥迪不仅在外形设计方面变得更加鲜明,同时也正在拾起车辆动态特性的短板。而在车辆配置方面,A4L也正在将竞争对手推向绝路。奥迪似乎摆开了大干一场的架势,不知道它的竞争对手们是否已经准备妥当。通过本土化的加长处理,新A4L具有攻击更高级别市场的潜力,后排空间的改善也在说明A4系列车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它更加实用且不失乐趣。

   竞争车型

   宝马 3系

   入门级豪华房车而言,宝马3系始终在这场“无声的对决”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而每一代宝马3系列车型也都可以称得上经典。相比另外两个竞争对手,我们对于 3系车型或许有些“廉颇老矣”的感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宝马品牌的忠实追随者对它的热情。宝马也正是凭借多年来对于动态特性的不懈追求,才打造了3系轿车这样的金字招牌。它的继任者将在不久之后登场,而我们对于宝马的实力毫不怀疑。

   奔驰C级

   2007年底登陆中国市场的梅赛德斯-奔驰C级车型,对于如何迎合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颇有心得。它巧妙地采用了两套风格迥异的设计手法,既能满足年轻客户的需要,也能让那些严谨稳重的车主感到满意。如果从操控性能的角度出发,新C级轿车可能会有一些失分。但奔驰品牌对于豪华车的注解,以及那种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却使得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逾越。换句话说,一旦你迷恋上三叉星徽就很难再改变。

网友评论

登录中... 发表

最新评论

  • 数据加载中...

热门推荐

我来说两句...
评论
登录中...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