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购车手册 搜索 菜单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小排量增压时代

腾讯汽车 邱彪 2011-10-11 10:45

   若干年前,“涡轮增压”对于一些国内消费者来说还只是一个陌生的专业名词,但是如今,“涡轮增压”不仅家喻户晓,更演变为一个代表科技程度的重要象征了。随着大众小排量涡轮增压引擎的全面引入,国内的自主品牌也开始着手开发自家的“科技产品”了。显然,小排量增压引擎在经济性、动力性方面的优势,很好的迎合了国内家用轿车的使用特点而备受追捧。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盘点几家自主品牌的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他们有着同样的动力标签---1.5T。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小排量增压时代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自主厂商:比亚迪

     代表车型:比亚迪G6

   上月底,比亚迪G6正式上市,这款带着先驱者光环的新车一下子引来了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就是因其搭载的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及双离合器变速箱的黄金动力组合。比亚迪将其命名为TID,即TI+DCT,其中T意味turbo涡轮增压发动机,I则为injection汽油缸内直喷技术,D代表DCT双离合器变速箱。 

   比亚迪这台1.5T发动机在输出功率上十分可观,最大功率为113Kw/5500rpm,最大扭矩240Nm/1750-3500rpm。相对于大众高尔夫1.4T发动机的最大功率96Kw和最大扭矩220Nm而言,完全不落下风。其涡轮技术来源于博格华纳,且包含缸内直喷及分层燃烧等当今发动机领域最前端的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在合资品牌中早已投入使用,不过在自主品牌实现量产还是首次。


   实际驾驶过程中,1.5TI发动机初段表现绵软,但随着转速提升至2500转后,涡轮明显介入,可寻得一个突发点,动力输出开始活跃。换挡过程中还能够听到爽快振奋的泄气阀声音,别有一番趣味。

   

   


   

   
  自主厂商:长城

     代表车型:长城腾翼C50 

   熟悉长城品牌的朋友大多都是因为其生产的SUV车型,尤其是对于长城的柴油发动机印象深刻。但是在汽油发动机领域,长城也即将带来一款1.5L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将首先搭载于腾翼C50之上,预计将于本月正式上市。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小排量增压时代

   这款发动机为长城自主研发,编号为GW4G15T,涡轮部件选用了上海菱重的产品。性能数据方面,其最大功率为98Kw,最大扭矩则为188Nm,虽然账面上的数字并不如其他厂商显眼,但也达到了许多1.8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水平。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小排量增压时代

   在较早之前采访长城技术工程师时,我们也了解到,这款1.5T发动机采用了全铝缸体,令整机更加轻量化。另外,在研发过程中,降噪工程被列为项目重点,应用超薄静音技术,使车辆在动力性和舒适性中寻找到了平衡点。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小排量增压时代

   

   
  自主品牌:中华

     代表车型:中华H530

   中华华晨可算是自主品牌中较早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的厂商之一,而随着小排量发动机的日益流行,中华自然不会落后,凭借积累下的技术经验,其自己生产的1.5L涡轮增压发动机也即将问世。这款发动机将首先搭载于已经上市的H530之上,随后扩大到其他车系。 

   中华的这款1.5T发动机内部编号为BM15T,排量为1498ml,得益于连续可变气门技术的应用,其最大功率100千瓦,最大扭矩200牛米,而其涡轮技术来自于霍尼韦尔,具体型号为MG(微博)T1344。


   目前1.5T的H530车型还未上市,而参考目前市场中成熟的中华1.8T发动机,这款新机型应该在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不会令人失望。而未来,搭载启停技术混合动力版H530也将在推出,巩固其在自主品牌中的技术优势。

   


   

   
  自主品牌:长安

     代表车型:长安逸动

   在今年法兰克福车展发布的长安逸动或许还不是那么让人关注,但是这款新车已经确定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在国内上市。其中,除了新颖的外观和超高的配置外,其动力总成也成为了新车的亮点之一。除了一款应用诸多技术的、代号为H16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外,长安也将把一款代号为H15TC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搭载于逸动车型。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小排量增压时代

   长安H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带有缸内直喷功能,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其最大功率达到了121Kw,最大扭矩达到了250Nm。这样的高数值已经超过了目前所有的自主1.5T发动机的性能数据,升功率达到了80千瓦/升的平台之上。但是目前这个发动机参数还有待长安官方进一步确认,正式上市时的量产车型或许会做出一定调整。

盘点自主品牌1.5T车型 小排量增压时代

    总结:近年来国内自主品牌厂商纷纷加大投入,开发高科技含量的动力总成系统,目的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动力总成这一软肋上自力更生,虽不能用国外成熟的技术标准来苛刻的衡量和比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自主品牌的进步,从“买技术”到“研发创新”,从“一味的抄袭”到“在模仿中学习”,我们走的不快,也走了很多弯路,但至少我们现在走的方向没有错。


网友评论

登录中... 发表

最新评论

  • 数据加载中...

热门推荐

我来说两句...
评论
登录中...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