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试驾评测 搜索 菜单

同门相残 昕锐/新捷达/桑塔纳对比评测

中国汽车消费网 欧阳茂杰 2013-06-24 11:16

   车主之家 试驾评测昕锐、捷达和桑塔纳,这三台车比之前任何的“套娃”都还要套娃,它们实在太相似了,而且明摆了都是用来走量的产品,所以在三者之间举棋不定的哥们想必大有人在,最后我们还是决定把它们放在一块,让大家一次看个够。

   而我更想说的是,经过一整天的体验,特别是从一台车上面下来马上跳上另一台车仔细观察,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比我们想当然中的要多。好比一道同样的菜式,用同样的食材,但不同厨师做出来的调味就是不一样。

   ● 外观:捷达、桑塔纳难兄难弟,昕锐自成一派

   三台车放在一起,哪台是捷达哪台是桑塔纳,这真要好好定神分辨一下,看看头灯,再看看中网,这是最保险的方法。他们俩之间的造型渊源,就好比迈腾之于帕萨特、新宝来之于新朗逸。如果真要弄个明白的话,那我个人认为新捷达在细节上还是偏向于年轻干练,而新桑塔纳会更显得大气稳重。

   而昕锐的话,还是像斯柯达旗下的其他车型一样自成一派。车头颇有上一代明锐的神韵,仔细观察会发现熏黑头灯的表面带上一点菱面,非常独特。直瀑式中网也跟另外两台车明显区分开来,整体搭配起来既显内敛又不失时尚,而且最关键的是昕锐在外形上的同质化并不严重,所以当三台车放一起的时候,昕锐更容易博得好感。

   转到车尾,新捷达跟新桑塔纳还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过大家先别扔砖头,其实两车之间也并非简单的生搬硬套,不妨看看尾箱盖牌照框的造型,还有保险杠跟尾灯衔接处的线条,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更没有共用一套模具的可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捷达跟新桑塔纳都采用横向的尾灯造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车身偏窄的观感。

   而斯柯达昕锐的车尾就称得上是一台“小昊锐”了,梯形的尾灯以及内部类似“C”字型的结构,都是斯柯达常见的手法,不过就让车身的狭窄感更加明显了。当然,也只是视觉上而已,我们都知道这三台车的车内空间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同等价位情况下昕锐有更多车型配备原厂倒车雷达,而新捷达和新桑塔纳只有最高配的那几款有提供倒车雷达。

   轮胎方面,三车用的尺寸和品牌都一致,均是大众用户再熟悉不过的韩泰OPTIMO K415系列,185/60R15的尺寸无可厚非,这款轮胎的特性就是耐磨,不过胎噪有点大。铝合金轮毂的造型也是各有特色,当然,前碟后鼓的制动系统就别无二致了。

   ● 内饰:差异仅仅在于中控台部分细节

   非常巧合,借来的三台试驾车刚好都是各自的低、中、高配车型,也因为这样,我们接下来才不需要用“三车内饰一模一样”来一笔带过。概括来说,三台车的内饰相同度达到90%左右,差异的地方集中在方向盘、排挡杆和中控台上半部分,其他部位除了配色之外,造型是一致的。

   前面外观部分提到过新捷达跟新桑塔纳非常相似,但内饰的话反倒是斯柯达昕锐跟新桑塔纳更加难兄难弟。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都是出自上海大众一家,在共用模具和供应商方面能节省不少。要区别它们的话也不难,谨记这一个口诀就行:“新捷达的出风口是圆的,新桑塔纳和昕锐是方的,新捷达和桑塔纳方向盘是三辐的,昕锐是四辐的。”

   拍摄的斯柯达昕锐则是车系中指导价11.69万元的顶配型号,所以ESP系统、自动空调都有了,关键是还配了包括侧气囊和侧气帘在内共6个安全气囊,都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东西。唯一遗憾是定速巡航和多功能方向盘都要选装。

   至于新捷达是指导价10.83万元的1.6L自动舒适型,属于中等配置的型号,全黑内饰给原本方方正正的车厢增加了不少年轻气息,虽然ESP系统、自动空调、真皮座椅和真皮方向盘等等一律欠奉,但支持多音源输入的音响系统和定速巡航都有了,挺适合预算有限或者需要经常跑高速的年轻买家。

   最后是新桑塔纳,这可厉害了,是在标价12.38万元的顶配车基础上再加上所有选装件。ESP系统、车载蓝牙电话和真皮等等是标配的了,选装的东西包括定速巡航、前排座椅加热。当然,这样子配下来总价格应该可以买一台中配的新朗逸了。

   三者的配置组合差异还是挺大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我们报价库去仔细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哪个配置型号,三台车的用料和造工依然不失为德系车的代表,反正假如你就算找一位高尔夫6车主坐到车里面的话,他也不会感到任何落差。

   ● 空间:除了横向略窄之外其他都很好

   新捷达、新桑塔纳和昕锐都构建于同一个“加强型PQ25平台”,所以车内乘坐空间是一模一样的,下面我们以斯柯达昕锐来统一演示乘坐空间。所谓的加强型首先就体现在轴距上,由原来的2471mm轴距大幅度提升到2603mm,所以身高178cm的体验者在前排正常驾驶,换到后排之后他依然能有两拳的腿部空间。另外头部空间也非常不错,这得益于三台车的车顶造型都偏向于方方正正。

   储物空间方面也安排得很到位,找不到特别的硬伤。前排中央扶手虽然略微干涉到手刹,但习惯就好了,关键是扶手角度可调这个功能非常不错。

   唯一遗憾就是后排椅背不能放倒,极大影响了三台车的载物能力。至于后排座椅的ISO-fix接口倒是齐备了,带孩子的家庭用户可以无后顾之忧。

   

   ● 驾控:家族化的稳打稳扎特性,唯昕锐略有不同

   你要问我最怕试驾什么车的话,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大众的车。并不是说他家的车子不好开,事实上我倒非常希望我自己的车有一个大众底盘,而是他家的车子开起来基本都一个样。更要命的是基本都是面面俱到的优才生,没有特别出彩的之处,也找不到任何短板的地方,就好比一个高富帅名校毕业然后继承家业一样顺理成章。

   所以,我只想到用一个“稳”字来形容新捷达、新桑塔纳和昕锐的试驾感受。悬挂跟车身之间的连接非常紧致,在大多数坑洼路面上,又或者遇到市区莫名其妙的水泥接缝和沙井盖,都能保持极高的整体性,笼统地说就是没有松散感。

   弹簧和避震芯的匹配更偏向于照顾舒适性,突然变线或者快速过弯的时候车身姿态变化比较缓慢,一副泰然安稳的格调,基本上无论你如何催逼都不会有任何过敏的反应。

   方向盘采用了更加节能的电动助力方式,尽管如此但助力手感依然清晰,有个算是三车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别是,新捷达和新桑塔纳的方向盘偏向沉实,而斯柯达昕锐则轻快一点,差别还是蛮明显的,应该不是个体原因。不过无论哪一台都好,车头的响应都不激进,用精准来形容就最贴切了。

   我们当天的试驾路段主要还是铺装良好的市区沥青路和高速公路,三台车在高速上面的稳定性在同级车型里面算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了,尽管只是再常见不过的前麦弗逊后扭转梁悬挂,但遇到高速路面的大型起伏也镇定自若。

   唯一略显失礼的场合恐怕只有遇到单侧起伏,又或者斜着过减速带的时候,这种情况我之前在三亚试驾新捷达时就遇到过,三亚的高速路况大家都懂的。当然这也实属无可厚非,毕竟这是非独立悬挂先天决定的。

   

   ● 测试:EA211引擎初段温和,更偏向后劲充足

   三台车都使用同样的EA211系列全铝合金引擎,动力参数方面,新桑塔纳跟斯柯达昕锐完全一样,新捷达跟前两者也仅仅有细微的差别,难道是因为北方的气候不太一样?呵呵,开玩笑而已,具体原因有待考究,不过起码可以说明同一台发动机在两个不同厂家之间流用,并非我们想当然中那么简单。

昕锐/新捷达/新桑塔纳发动机参数
车型 昕锐 捷达 桑塔纳
发动机(升) EA211(1.6L) EA211(1.6L) EA211(1.6L)
最大功率(kw 81(110PS) 81(110PS) 81(110PS)
最大扭矩(N·m) 155 160 155
变速箱 5MT/6AT 5MT/6AT 5MT/6AT

   这台EA211引擎来头不少,在海外可是大众专门给最新MQB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所开发的。不过拿到国内的是简化版本,TSI涡轮增压和ACT闭缸技术都不会出现在我们今天三位主角身上。

   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在POLO车主面前得瑟一下的,因为你的EA211发动机采用了全铝合金缸体,集成度更高,尺寸更小,重量更轻,而且进气端采用了VVT可变气门正时,最后动力数字更加漂亮了,而且油耗也降了不少。

   变速箱是爱信的AQ250 6速自动,基本上其他非DSG的大众自动挡车型都在用这个系列,兢兢业业本本份份,平顺度和换挡速度都非常不错。为了节省燃油,D挡之下变速箱会尽可能地往高挡位靠,不过也不用担心,降档动作一点都不偷懒,所以中后段提速能力并不俗。

   不过正如我之前试驾新捷达那样,新桑塔纳和昕锐的电控油门调校也是一个样,初段懒洋洋的,开始那一两厘米油门行程几乎是空的,需要习惯一下。最后我们实测到三车的0-100Km/h加速时间非常接近,都在12秒以内。

   制动方面,刹车踏板的脚感还是蛮重的,不过制动效果的出现偏向于后段,这种特性在其他大众车型上也很常见,习惯了之后就好了。因为我们测试的时候是雨天,所以成绩并不算理想。

   ● 结语:

   十万元左右、德系、三厢、造型够档次、空间够宽敞,可以说这三台车里里外外每一处细节都是为月销过万台而准备的。而从驾驶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口味也堪称是老少咸宜,老实说我真有点替自主品牌和其他合资品牌的同价位产品所担心。

   而假如您已经把目标锁定在这三者中的一个,那我的感受是新桑塔纳偏向大气成熟,而新捷达更显干练动感。至于斯柯达昕锐,则自成一派,个性十足,是最让我们念念不忘的一台车,而且同等价位下配置比前两者稍微高一点。再假如您自认有选择困难症的话,那可以直接看哪家4S店离得比较近就选哪个,起码日后保养修车什么的都方便。

网友评论

登录中... 发表

最新评论

  • 数据加载中...

热门推荐

我来说两句...
评论
登录中... 发表